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陈纪|中国民族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发布者:雷涛时间:2020-09-22浏览数: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陈纪

 

原载:中国民族报  2020922日第6

 

京津冀地区作为“首都经济圈”,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关键、意义重大。北京作为首都,政治地位突出,文化底蕴深厚,科技创新领先,人才资源密集,国际交往密切;天津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制造业基础雄厚,研发转化能力较强,发展势头良好;河北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相对充裕,产业基础较好,经济体量较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为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该区域人口众多,56个民族成分俱全,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加快发展,增强活力

京津冀地区属于民族散杂居地区,有6个民族自治县、3个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59个民族乡、1570个民族村,少数民族常住人口470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超过60万。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大力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北京、天津、河北各有资源优势,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资源挖掘、整合、共享的过程。三地要立足自身实际,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天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河北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要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京津冀地区的群众有许多从事较传统的产业,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要重视利用特色资源和文化资源,促进特色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例如,河北承德建设满族风情村镇、张家口建设蒙古族风情村寨等民族特色小镇,发展文化旅游业,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展现中华文化的内在丰富性,还激发地区自我发展潜能;大厂回族自治县以影视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推动中国出版融合小镇、中国戏剧小镇、影视小镇等6个特色小镇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充分的发展活力。

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与融入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要促进京津冀地区之间就业市场开放,打通就业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鼓励经济互通合作。要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尽快融入新环境。例如,可以有效利用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等,委托相关高校或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专业的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各种就业辅导,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综合素质。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开展相关培训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就业技能培训规范化、常态化。

完善政策,凝聚合力

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一方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为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针对京津冀地区少数民族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民生方面提供政策性支持,可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

形成工作合力。京津冀三地民族工作部门自2016年签署《共同推进京津冀民族工作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又陆续签署了《共同做好务工经商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协议书》《协同推进民族教育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民族教育、民族经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要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轮值机制、协同推进机制等各项机制,不断深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强在工作理念、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京津冀地区民族工作协同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要理顺政府特别是民族工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市场主体、文化和社会团体的关系。鼓励企事业单位、市场主体、文化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

加强宣传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大力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要使用好现代社会各种文化资源,还要积极挖掘、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例如,天津音乐学院青年民族管弦乐团开展“京津冀文化惠民”大型演出活动,让各族群众共享民族音乐艺术之美,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宣传教育。要以重大事件、节日庆典为契机,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社区宣传栏等传统平台,用好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讲好身边榜样的故事,切实树牢“三个离不开”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以社区为单位,把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与“民族团结月”“党员活动日”“主题团日”等活动结合起来,拉近各族群众之间的距离。要保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建立完善工作机制。

夯实基层,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要从日常环节入手,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要抓住特色小镇、旅游小镇、文化产业小镇等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营造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的社区环境。要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扩大社会交往、更好融入城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系437必赢国际线路副教授,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京津冀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研究》负责人。)

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437必赢国际线路(BWIN中国)官网登录-欢迎您 ©2025

  • 学院公众号
  • 校友会公众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