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与技能短缺治理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7年4月28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大学管理科学数据中心资助,437必赢国际线路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王星副教授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杨钋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云波副教授联合执笔撰写的《中国制造2025与技能短缺治理》报告在北京大学勺园举行了发布研讨会。《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变为制造业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将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支撑和保障条件之一。对于中国而言,制造业的重大革新将经济发展与社会保护两个议题浓缩到了一起:一方面,大量的低技能依赖型岗位会被替代掉,占据中国制造业产业工人32%的农民工面临着技能更新和岗位重置,这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制造业2025又面临着大量的高技能短缺问题,这成为制约制造业创新和智能制造的瓶颈因素。
研究报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现阶段技能短缺的现状和制度成因,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地方性技能协调创新的案例及其经验,并提出了未来技能短缺治理政策的思路。研究认为,技能短缺有其制度根源。国家技能形成领域中企业治理机制、社会保护制度与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之间的互动和匹配有助于实现劳动力市场中的技能均衡。基于制度匹配的观点,该研究文提出技能短缺的治理依赖于国家技能形成体制的革新,即重建企业治理机制与社会保护机制和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的协调关系。
该研究呼吁,解决制造业的技能短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单方面的调整职业教育培训政策或者构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在于重新协调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企业治理机制和社会保护体系的关系,促进制度之间的匹配,从而刺激社会各方面的技能投资。技能短缺治理的可行选择是在改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同时促进企业治理机制或(和)社会保护体制的变革,从而改善企业与个人技能投资的激励机制,进而实现技能培训市场中的集体行动。
本次研讨会参与者包括来自学术界、产业界、职业教育与培训院校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民主党派代表等26位专家,涵盖政产学研等多个领域,437必赢国际线路社会学系王庆明副教授受邀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该研究立意新颖、视角独特,为我国制造业转型背景下的技能短缺治理指出了新的方向。促进技能形成领域的制度匹配、构建技能生态系统,应当成为下一阶段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政策重点。研讨会引起了中国工业报、中国工业新闻网、企业观察报、中国网、中国商务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王星副教授一直以来从事技能形成研究,其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这个领域的研究空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其专著《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曾获得首届中国社会学年度好书。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技能形成体制与劳工社会保护”试图从制度主义视角,全面分析制造业智能化以及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条大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劳工技能更新与社会保护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