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学术工作坊”第九期举办, 2021年圆满收官
(通讯员 谭晓琴)437必赢国际线路第九期“博士生学术工作坊”于2021年12月30日下午14:00在学院324会议室举办。本期工作坊的报告人为2021级城市与发展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扶雪琴、高光涵和谭晓琴,2020级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于慧担任主持,吴晓林教授、锁利铭教授、赵聚军教授、马学广教授坐镇指导。适逢博士生工作坊开办一周年,在岁末年终、辞旧迎新之际,周政师生以饱满的学术热情、激烈的思想碰撞为2022年迎新开篇!
第九期“博士生学术工作坊”现场
扶雪琴同学汇报了《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共同生产和价值共创——基于重庆市Y街道公民参与的案例分析》一文,该论文采用共同生产的相关概念和公共价值相关研究,结合实际案例中具体的公民参与机制,探究了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公共价值如何驱动公民参与,以及公民参与共同生产的内在逻辑。与会师生就公民参与与共同生产关系,公共价值框架在基层治理共同生产的适用性及公共价值本身的定义和基层治理中到底要实现哪些公共价值展开了激烈的交流。
2021级城市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扶雪琴
在教授点评环节,马学广教授指出,论文题目缺乏主体,文章没有清晰界定基层治理共同生产的具体指涉面,案例中的公民参与究竟实现了哪些具体的公共价值需要缺乏具体的阐述。赵聚军教授指出本文既然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基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那么就要深挖从不愿意参与到想要参与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即要找到从被动参与到积极参与这个过程中的公共精神和利益交汇点。吴晓林教授指出要进一步厘清题目的逻辑,摘要的每一句话都要有厚度,文章虽然尝试构建一个整合性的框架,但是框架中的因素与实践中的经验的一定要前后呼应,结论部分要回应前面的问题和文献综述,指出研究价值和对理论的增进之处。锁利铭教授指出文章涉及的概念太多,导致概念碎片化问题,同时,文章需要指出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案例作为研究样本,否则容易陷入循环论证。
高光涵同学报告了其论文《在危机中学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适应性应急”何以实-现?——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扎根理论分析》,该论文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应急响应过程,通过扎根理论构建了“内因-动力-模式-结果”四维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在危机中学习”过程逻辑框架。
2021级城市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高光涵
马学广教授指出,文章中的一些范畴提炼还需要再斟酌,比如领导重视和央地互动。此外要对于研究的资料文本再深挖,比如专业赋能只含盖了医药领域,缺少其他领域的一些专业赋能考量,建议采取多人编码的方式提高扎根理论结果的信度。赵聚军教授指出,问题提出部分可以再提炼,要呈现“选题为何重要”“为何好”,让亮点更加清晰,文献述评部分要更加柔和。吴晓林教授指出,对于使用案例的常态化情境和非常态化情境的划分还需要再思考,尤其是当前疫情还在继续,对于本文的时间界定需要慎重考虑;文章需要明确危机学习主体是谁、什么是学习、什么不是学习,此外要在理论上更加注重挖掘适应“危机”的概念和范畴。锁利铭教授指出,文章对话的文献还可以更广泛一些,包括一些自适应治理的文献等,另外对“学习”的定义还需要再明确。
谭晓琴同学汇报了《基层治理的新政策何以有效执行?——以成都市信托治理实践为例》一文,该论文以成都市小区信托治理政策为例,基于扎根理论,分析政策有效执行的过程机制。与会师生就文章理论回应和理论模型可适用度进行了讨论和建议。
2021级城市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谭晓琴
马学广教授对文章中用词的精准度、全文核心词汇的统一提出建议,如文章中的产权界定不明等,此外,老师还强调作图应达到“不用文字解释,也能看明白的”独立性;赵聚军教授认为,文章要加强机制分析部分对于文献综述的链接与回应,题目应以本研究政策的独特性,紧紧扣住文章中心,使文章更加抓人眼球,在文章关键词的提取上,则要选取搜索频率高的相应词汇,提高文章的搜索率;锁利铭教授指出,文章要基于案例本身,最大可能的精细化、量化理论模型,文章提出的模型可能非静态,而是流动性的,建议做更深入的案例剖析,提高理论模型的一般适用性。
博士生工作坊自开办以来,深受老师支持、同学喜爱。至此,2021年博士生学术工作坊完美收官,新的一年,工作坊的接力棒将继续传递,为同学们提供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构建高质量的“学术共同体”。期待大家继续积极关注,踊跃参与!